人人通空间-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固原市教研室

>网站首页>工作动态>内容详情

带领孩子在中国的庭院里漫步

发布时间: 2020-01-08 16:28 作者: 张世虎 浏览量: 1824 【公开】

带领孩子在中国的庭院里漫步

——谈初中语文教材变化后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安  奇

摘要: 初中语文新教材已经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教师面前,捧读新教材,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最多也是最大的变化就是切实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教材之中,增加了较大幅度的古诗文,在某些现代文当中也渗透了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变化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新语文教学改革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教师也任重道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50(2017)02


一、  教材新变化:融入传统文化

2016年新入学学生拿到新的语文课本,面对新的课本,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就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这次新教材最多也是最大的变化就是切实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教材之中,无论是人教版(部编版)、苏教版还是语文版都增加了较大幅度的古诗文,在某些现代文当中也渗透了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有要求的,课标的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很明确地谈到继承的问题、弘扬的问题。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语文课本中文本的一些变化。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古诗文选篇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初中选了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语文教材在修订后更加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一是增加古诗文阅读背诵量。七年级上则保留了过去五、六两个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二是从一年级上开始,每册书最后一个单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苏教版新增文言诗文16篇,七八年级12篇。

二、  教学小建议:丰富并超越

教材本身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一系列的难点问题产生,课堂教学中相应的教学难度也会有一定的提升。这些变化意味着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增加自己对传统文化内容及革命传统的相关内容的知识容量,从而能够拥有较为强大的知识背景及相应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必须对这些增加的文本有一定的研究,研究它们都具体涉及到什么样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的指向性,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都要在前期的准备当中完成。对中国上古文化的把握。传统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对先民在神话时代生活的现实还原,了解历史文化对后世的精神价值的影响,探索对中国人的精神品质的影响。又如《汉字》《长城》这类文本,教师既要了解历史的传承,又要知晓历史,还要明白它们对今天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一些能够唤醒对中国文化认同,尊重等文本的作用。不能在讲解这类作品时很浅显的停留在对字词的解释句意的把握上,而是要通过课堂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进行有意识地输出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校内就形成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

   所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的表达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三、  教学感染力:熏陶与感染

语文课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变化,即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的这个作用如何呈现出来,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一是诵读的作用;二是字词含义的准确解释及解读;三是思想感情的把握与体悟。

 1.“诵读是中华优秀诗文教育传统,不可以死记硬背的罪名而废之,古代诗文必须以熟读至背诵为学习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在不同学段都有背诵、学习古诗文的要求。根据课标基本精神,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有关文件要求,对诵读做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在语文课本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如语文版修订教材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了古诗文阅读背诵量。在教材中七年级上册则保留了过去五、六两个单元为古诗文单元,这样的保留即意味着提高了诵读的篇目。文本反复的诵读形成对文本的字音、节奏、音韵、情感思想等都有着一定的认知、把握、理解等方面的作用。

2.“要融文字、文段、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不可偏废,改变过去只是简单释义和说说加点词含义的做法”。对字词的准确解读即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知识有着准确的把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对中国字的一种情感认同和依赖,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不至于出现偏差。同时由于这种情感认同就会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形成较为强烈的认同感,不去故意曲解或者恶意解释汉字的含义。现在网络文本当中对汉字恶意的添加一些含义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发生一定的扭曲。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学得好,记得住,用得上。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与体悟上,教材已经做了一定的安排,如每册书最后一个单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进正文、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及综合性学习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抓手,不至于将思想感情的把握与体悟放到一个空谈的位置上。教师对关键文本的解读加上学科渗透综合性学习,就能够比较好的完成这一难以完成的项目。

四、  教学分寸感:继承和批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授课时如何把握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教材对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已经做了有效的剔除,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拓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对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语文课本上的文本毕竟只是一个样本,一个有效的范本,在拓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如:教师在讲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既要把握好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以及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平安乐的社会的向往,也要注意作者流露出来的逃避遁世的思想。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达出来的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优秀点的背后是当时社会另外一个层面的黑暗的折射。苏教版黄飞的《甜甜的泥土》一文,写的是离异之后孩子对母亲与继母的态度情感,由于过度解读继母的不好,使得文本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学生普遍反映此文非主流文化,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化下的婚姻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离。所以,对传统文化在解读的过程中要尽力去体现对传统文化当中正面内容的弘扬,但同时也要注意超越传统文化,注意到现实社会对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的新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在课堂上面对未成年的孩子更要注意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当然,上述文本讲解时难度比较大,在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解读上尺度不容易把握,所以要求教师对这些文本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一定要有意识地摒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通过课文的教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既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也要冷静的对待“国学热”,某些地方的国学热已经有些过头。如,叩拜、祭礼等与今天的社会文明有着明显的背道而驰的做法或者活动。作为有着科学文化素养、社会科学文化素养的现代教师,一定要本着科学、民主、文明的准则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意识地摒弃那些带有封建思想,迷信行为的国学活动。

五、多元化教学:他山之石与多元方法

语文教学要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方法,能够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当中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达到多元共生的文化状态。我们要强调国学,强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加强对其他国家、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例如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苏教版)这类的文本。如果教师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心理的异与同。当我们结合了时代的背景、文化的状态、生存的意义等,用世界性的眼光重新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学习能够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传统文化的意义。教师能够把上述的观点掌握,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然后,再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时,就有了一个更高的立足点,就能够明确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由于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的立意是非常高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立德树人,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德育的要求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在德育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文本进行空谈,一定要紧紧结合文本进行梳理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整体规划即意味着不能够将教材拆分为琐碎的篇章,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编排规律、编排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篇目之中渗透的有关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知识,这些知识,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有着关联,正是这些关联形成的纽带,使得中国文化拥有强烈的凝聚力量。

  我们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要注意“纠偏”。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有些教师甚至将一些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精讲,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自主学习时间应当是学生自主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的时间,教师不能过度占用,如果反复操练太多,就会使得学生读书太少,自我理解的时间太少,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我达成。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效的克服这类问题,尽量将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帮助他们自我成长。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实际已经积累了很多,所以消化吸收、理解使用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教材的编写有着非常强烈的科学性,编写组也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如果教师忽视这些信息,就会打乱教材编写者的目的,使得教学效果打折。

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无论是传统的文化知识,还是现代的社会要求的文化知识,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在努力切入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生活,并且尽力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如新媒体的出现,就使得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从中过滤信息,获取知识,摒弃无效甚至有害的东西,都成为教师应当学会并且面对的问题,而且在这些新生的事物中如何守成,如何创新就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难题。对于这些新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带领孩子到中国的庭院里漫步,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它们的魅力,学习我们固有的文化,保持我们的本心,这样才不至于在未来的道路上因为沉迷那些新的事物而迷失自我。

作者简介:安  奇,宁夏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研究生班学历,高级教师。

(责任编校  辛  竹)

 



已经是第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